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视察山东临沂时,深情地说:“这次来沂蒙就是看望老区人民,重温沂蒙精神。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总书记还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在这里,总书记深刻地论断沂蒙精神的政治站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还指明了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的明确方向。回顾和总结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对于今后弘扬和实践沂蒙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沂蒙精神理论概括和认识总结的过程是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深化。“沂蒙精神的理论概括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思想反映,它的提出经过了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沂蒙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沂蒙精神的提出是一种理论概括,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思维上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不断地升华为一种理性思维,这种理性思维又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着、深化着、发展着。因此说,沂蒙精神并不是从提出来的那天起才存在,更不是没有人对它进行概括而它就不存在,因为客观事实与对客观事实的思想反映毕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共临沂市委主办《政治思想战线》1992年第8期,冯增田《沂蒙精神浅论(二)》)沂蒙精神从诞生开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沂蒙精神”的这一概念,但就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理论工作者和文学艺术工作者对它进行研究探索和宣传,像陈毅元帅的诗《孟良崮战役》、《莱芜大捷》,像迟浩田将军纪念孟良崮战役50周年、60周年、70周年都创作了沂蒙革命老区支持孟良崮战役的叙事和抒情史诗,像“抗日模范村”、“陈毅担架队”、“沂蒙六姐妹”的新闻报道,像歌曲《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歌剧《沂蒙颂》和电影《日出》、《南征北战》等等,都对沂蒙精神的战斗精神、英雄事迹、模范典型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研究沂蒙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一、沂蒙精神理论的形成和弘扬在党的政治推动下日益完善和升华
对沂蒙精神的深入研究并明确提出沂蒙精神的概念,是从1989年开始的。1988年和1989年,社会上出现了自由化的思潮,产生了一些思想的混乱现象,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受到了一些冲击。在这一政治背景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当时临沂地委敏锐地感到沂蒙老区根据地产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弘扬。1989年3月1日,中共临沂地委召开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要总结1988年举办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区作巡回报告的经验,继续宣传一批典型,“有针对性的引导全区干部群众树立“五种”精神,即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进取精神,以此激励全区人民为开发、建设、振兴沂蒙而努力奋斗。”(1989年第一期《临沂宣传》增刊)。地委书记王渭田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总结宣传九间棚村“团结奋斗,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1998年12月中国大地出版社《中共平邑县历史大事记》)。1989年6月底7月初,地委书记王渭田,地委委员、宣传部长李祥栋等领导同志研究酝酿当时的宣传思想工作时,要求以弘扬沂蒙人民革命精神为主线筹备召开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李祥栋同志组织地委宣传部有关人员成立会议筹备工作班子,一个小组负责起草地委弘扬沂蒙精神的决定和地委主要领导同志的讲话,主要由赵广建、闫凤鸣、陈一兵等同志组成;一个小组负责起草宣传部长的讲话,主要由冯增田、郭长海、徐文忠等同志组成。大家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参照延安精神的提法,决定把沂蒙人民革命精神简炼为“沂蒙精神”。后来,弘扬沂蒙精神的决定,改成了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全区宣传工作会议和学校工作会议,强调了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沂蒙精神的概念。而宣传部长的讲话初稿则形成了一篇理论文章《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并于1989年12月12日发表在《临沂大众》报上。李祥栋同志对这篇文章很重视,进行了反复的观点提炼和理论推敲,最后定稿并署名发表。文章第一次明确公开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沂蒙精神的概念和内涵,着重强调要继承发扬党群团结、军民团结的“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和求实创新”等革命精神。文章指出: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号召全党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政治优势,对临沂地区来说有着特有条件。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四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优良的革命传统,已经成为一种沂蒙风范和精神,要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为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要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发扬爱党爱军的精神;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发扬爱我沂蒙、爱我中华的民族精妒;进行无私奉献的教育,发扬勇于牺牲的精神;进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发扬求实创新的精神;进行党的优良作风教育,发扬团结奋进精神。之前,1989年5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临沂百年大事记》,王渭田同志在序中提到:“沂蒙山区百余年的历史虽然过去了,但历史上精华的东西却永远在闪光。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植根于沂蒙大地的沂蒙精神,更是我们继往开来所不可缺少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给开拓者以启迪,给奋进者以鼓舞,给落伍者以鞭策,给后退者以警诫,本书所记述的无数志士仁人,革命先驱、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高风亮节、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足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的斗志,鼓舞我们的士气,坚定我们的信仰。”
沂蒙精神更为准确的概括,是时任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同志。1990年2月初,姜春云来临沂检查指导工作,在莒南县相邸乡大峪崖村走访慰问村民,在回临沂的路上,姜春云对坐在身边的地委负责同志说:“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一种‘沂蒙精神’,这就是爱党爱军,艰苦创业,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靠的是沂蒙精神,现在我们搞四化建设,深化改革,更加需要沂蒙精神。”(1990年2月8日《临沂大众》)并指示组织沂蒙精神报告团到省城作报告。随后地委组织了由刘加坤、卢翠秀、闫维深、杨振刚、刘洪明组成的沂蒙精神报告团,于4月上旬奔赴济南作报告。姜春云同志4月10日在省城首场“沂蒙精神”报告会上,又对沂蒙精神作了进一步的概括:这些年来,尽管历史发展了,时代前进了,但沂蒙人民可贵的革命精神和光荣的传统始终没有丢,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并使之植根于沂蒙大地,成为凝聚和激励人们自强不息、昂扬奋进、勇于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4月11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对报告会作了报道,并发表社论《让沂蒙精神发扬光大》,5月5日,中共临沂地委、临沂地区行署作出《关于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振兴沂蒙的决定》。从此以后,“沂蒙精神”的提法在全社会得到普遍接受和认可。
沂蒙精神提升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高度,是党的领袖、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的充分肯定和倡导的结果。1990年12月7日,邓小平同志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题词“革命精神,光照千秋”,这个“革命精神”实际上就是沂蒙精神。1992年7月28日下午至29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到沂蒙老区视察工作,勉励全区人民要发扬过去一心一意干革命的精神,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并欣然题词:“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1992年8月6日《临沂大众》,冯增田、陈一兵、何景增《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临沂考察工作》)1999年1月,胡锦涛同志来临沂视察工作,对老区沂蒙精神的弘扬给予高度评价,胡锦涛同志说:“临沂是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临沂人民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创立了光辉业绩,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临沂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进行了不懈努力。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临沂市的几任领导班子坚持把上级指示与临沂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沂蒙精神,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使临沂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99年1月13日《临沂日报》,刘广阔《胡锦涛来临沂视察》)
沂蒙精神明确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等地,深入革命老区、企业、科研院所、文化机构等考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5日,习近平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还看望了临沭县曹庄镇朱村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他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他说:“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并进一步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自此,沂蒙精神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党的优良传统、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山东省委、临沂市委认真学习贯彻,就弘扬和实践沂蒙精神多次进行专题研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张少军、林峰海、王玉君等几任市委书记在领导干部会议上,在干部研修班上,在理论研讨会上亲自进行阐述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对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部署用多种形式弘扬实践沂蒙精神,成立沂蒙精神研究中心和沂蒙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2017年以来,王玉君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先后发表4篇署名文章,从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以新的理念阐释沂蒙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分层递进,既逻辑系统,又独立成篇,既打通了历史与现实,又融通了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论述的准确把握与深刻思考。从此,弘扬沂蒙精神进入一个新阶段。现任临沂市委书记王安德同志上任不久,就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干部学院调研沂蒙精神,强调指出:“沂蒙精神是临沂最宝贵的政治资源、最突出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把沂蒙精神上升到了全党精神的层面,揭示了沂蒙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共性内涵,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实的宗旨意识、坚强的党性修养、坚韧的奋斗品格、无私的奉献精神;精准概括了沂蒙精神的个性特质,就是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提高站位、深化研究,创新方式、持续用力,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2020年4月16日《临沂日报》)
二、沂蒙精神在理论探索、研究和宣传中不断深化
第一阶段的概括,一直是1990年以来概括的“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理论研究和弘扬活动引起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沈永社、浦淳等同志到临沂蹲点锻炼,他们在地委宣传部赵广建、冯增田等同志的积极配合下,对沂蒙精神活动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总结,形成了调研报告,《人民日报》于1990年11月16日刊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临沂地区弘扬沂蒙精神的调查》,并配发了《革命精神显威力》的评论文章。1991年,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中共临沂市委,在济南联合召开了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其中,冯增田的论文《沂蒙精神的提出与弘扬活动的发展》发表在省社联1992年第4期《山东社联通讯》杂志和1992年1月11日《临沂大众》报上。李祥栋先后发表了《对弘扬沂蒙精神几个问题的认识》、《沂蒙精神万岁》、《沂蒙精神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等理论文章,出版了《思辩、独白、放歌——沂蒙精神论谈》一书,主编《沂蒙精神颂》和《沂蒙精神研究》等。冯增田也连续在地委刊物《政治思想战线》和《临沂大众》报发表《沂蒙精神浅论》,对沂蒙精神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新华社《内参选编》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关于要大力推广九间棚经验的重要指示和李锦等同志关于记述九间棚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动人事迹的长篇通讯,李存葆、王光明报告文学集《沂蒙九章》,以及歌舞《沂蒙丰碑》等文艺作品,都推动了弘扬沂蒙精神活动的深入开展。
1997年,沂蒙精神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当时,省委、市委负责同志根据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实际,提出沂蒙精神要赋予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新内涵,临沂市委组织专门研究人员,由市委常委、秘书长孙培群同志牵头,市委宣传部赵广建、冯增田、陈一兵、彭林东、李洪彦等参加进行理论研究和概括,这次研究和概括的成果,体现在纪念江泽民同志题词五周年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张守业同志的讲话之中。7月27日、28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临沂市委在临沂召开座谈会,纪念“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题词五周年,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畅谈学习贯彻落实题词精神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经验的体会,探讨新时期沂蒙精神的内涵、实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意义,方法途径。7月28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董凤基在座谈会上讲话,市委书记张守业同志作了总结讲话。张守业同志指出:“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的群体意识。199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原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同志把它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多年来,沂蒙人民在这种精神的教育和引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同时,对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踏上了跨世纪的新征途。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发表为标志,思想解放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兴起。沂蒙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吸收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新形势下应当赋予其新的内涵。根据江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题词精神,新时期沂蒙精神是否可以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其内涵是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政治信念;改革创新,奋发进取,敢为人先的思想意识;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顾全大局,公而忘私,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它凝聚了优秀历史文化、优良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集革命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于一体的先进群体意识。当前,按照沂蒙精神的内涵,深入开展弘扬活动,对以贯彻落实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贯彻题词精神,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沂蒙精神的弘扬活动”,从此,沂蒙精神的研究和弘扬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1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一行来山东调研时,对临沂市弘扬沂蒙精神的做法给与了高度评价。6月2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沂蒙精神支撑临沂腾飞》为题,对我市弘扬沂蒙精神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报道,并配发了《可敬的人民,崇高的精神》的评论,《人民日报》在评论中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这是对新时期沂蒙人民改革发展生动实践的又一次概括和总结。同时,市委书记乔延春6月5日在《临沂日报》发表《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理论文章,临沂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冯增田,副总编张贺春撰写了《谱写沂蒙精神新篇章》社论,发表在8月22日《临沂日报》,之后《临沂日报》还连续发表了5篇系列评论。2002年,山东省委宣传部与临沂市委联合召开了纪念江泽民同志题词10周年座谈会和第三次沂蒙精神研讨会,对沂蒙精神内涵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2003年8月,市委副书记张洪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洪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临沂日报社社长冯增田组织编写了《临沂文化丛书》,济南出版社出版,对沂蒙文化和沂蒙精神又做了深入地研究和概括。
理论研究和宣传的第三个阶段,开始于2004年。山东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济南军区政治部、山东省军区政治部、临沂市委和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弘扬沂蒙精神系列活动,整个活动包括4个方面13项内容,前后历时半年之久。在沂蒙山区工作过的党政军界老领导、老将军、中央和省有关领导,中央和省市社科界的专家学者,中央和省市新闻单位记者,延安、井冈山和西柏坡等地老区精神研究会的代表参加了系列活动。市委市政府对系列活动非常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部署。7月24日市委召开了弘扬沂蒙活动和第二届书圣文化节动员会议,市委书记李群、市长连承敏等同志都对弘扬沂蒙精神系列活动提出了要求。市委副书记孟宪海同志组织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广电局、临沂日报社做了精心的组织和运作。7月28日山东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济南军区政治部、山东省军区政治部、临沂市委同新华社山东分社、大众日报社、山东出版总社联合举办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迟浩田将军和姜春云老领导发来贺信,省委副书记王修智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群发表了《沂蒙精神是实现临沂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精神力量》的理论演讲。这个演讲稿由冯增田、姚运明等同志召开座谈会,听取多方面意见,吸收历来沂蒙精神研究成果而形成的。李群同志在讲话指出:“沂蒙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沂蒙老区的承载,是沂蒙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先进群体意识,形成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基本内涵,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开放兼容的理论特质和强大的实践功能。”《临沂日报》为此连续刊发了弘扬沂蒙精神的六篇评论。由此,沂蒙精神又重新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更为简洁、凝炼,一直沿用至今。同时,市有关部门编排和演出了大型乐舞剧《沂蒙颂歌》、实景剧《蒙山沂水》,拍摄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和《永远的歌声》等30多部专题片进行展播,集中反映了沂蒙光荣革命斗志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全面宣传和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值得高度肯定的是沂蒙精神晋京展。8月16日至25日,沂蒙精神晋京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展览以沂蒙精神为主线,共分红色的热土、可敬的人民、伟大的实践三个部分,内容丰富,设计新颖,气势恢宏,通过80多件革命历史文物和200多副珍贵图片,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再现昔日的烽火硝烟,展示今日的老区魅力,诠释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展出10天,观众突破了18万人,获得了巨大成功,沂蒙精神轰动了北京,感动了全国。展览活动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吴官正、李长春、刘云山、郝建秀、王晨等同志,以及宋平、迟浩田等中央老领导都亲自观看,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次展览,山东省委、临沂市委高度重视,当时省委书记张高丽,临沂市委书记李群、市长连承敏都亲自研究部署和指导。展览活动期间,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举行了大型文艺演出,发表了一批理论文章。冯增田在8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战斗力和生产力》的文章,对沂蒙精神晋京展的宣传进行了简要总结和点评:“沂蒙精神展览,短短10天内,到国家博物馆观展的干部群众达18万人。此次展览同延安精神展、西柏坡精神展一样,之所以为社会所瞩目,就在于这种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为爱党爱军、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战斗力,在和平建设时期则转化为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生产力,使人们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沂蒙精神展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战斗力和生产力”。
对于弘扬沂蒙精神产生重要积极作用的还有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立沂蒙党性教育基地。2010年12月,省委组织部决定在临沂建设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2011年春,刚任市委书记的张少军同志组织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刚和副部长邵长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建华,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举生,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冯增田等有关部门和县区负责同志进行调研论证,提出了建设方案,随后至2015年先后建设了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大青山突围战纪念馆、刘少奇在沂蒙纪念馆、曹玉海烈士纪念馆,并对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省政府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进行了改造和提升。市长张务锋同志也十分重视,对场馆和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从市政府的角度给予了激励和支持。后来,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沂蒙干部学院。李长春、王岐山、赵乐际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考察党性教育基地,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省市委党校一批批不同班次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都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党的理想、宗旨和革命传统教育,都深受感染和激励。可以说,党性教育基地在弘扬沂蒙精神当中,把理论研究与现场教育结合起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沂蒙精神理论研究和宣传的新阶段,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和临沂时对沂蒙精神的高度提升和指明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临沂时,对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提升了沂蒙精神的定位,揭示沂蒙精神的特质,提出了弘扬实践的要求。沂蒙精神的研究和宣传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2014年4月26日上午,弘扬沂蒙精神与践行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在沂蒙精神纪念馆举行,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永巨,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致福,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少军,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国华等领导同志参观了沂蒙革命纪念馆,并在理论研讨会上作了理论发言。会后,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弘扬沂蒙精神与践行群众路线理论研究》。2017年9月17日,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光明日报社主办,新华社山东分社,北京市网信办、中共临沂市委承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弘扬传承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临沂市举行,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玉君,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刚,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孙临平、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原馆长孔令义和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柳建辉等同志作了理论发言,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刚汇集了此次研讨会的理论成果,主编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伟大力量—沂蒙精神》,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其中,沂蒙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沂蒙精神内涵的再研究》的文章,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论述指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怎么铸就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会见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的革命政权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而领导人民展开革命斗争;人民群众真正跟党走,相信我们的党,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这种精神在你们身上得到了体现。要继续弘扬沂蒙精神。”深刻领会这段重要论述,全面回顾山东根据地的光辉历史,我们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内涵的重要阐述具有完整的系统性、严密的逻辑性、客观的精准性和高度的政治性,沂蒙精神内涵应包括的元素为“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其中,“为人民”源于“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靠人民”源于党“为人民谋解放而领导人民展开革命斗争”;“忠诚看齐革命到底”,是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所“展开革命斗争”中全部表现的集中概括;“听党话”“跟党走”“无私奉献”是习近平总书记直接肯定的;“敢于斗争”,是结合沂蒙人民的革命实践,对“革命政权来之不易”和“可歌可泣”等有关论述的延伸理解。从此,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宣传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沂蒙精神在典型带动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沂蒙精神产生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每一个不同时期,沂蒙精神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不断地奋斗和实践而产生发展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2020年第10期《求是》杂志)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研究和弘沂蒙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党很注意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从而发挥他们教育示范作用,应用沂蒙精神的价值导向,团结人民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英勇奋斗,勇于奉献,是一个成功的创举。革命战争年代,树立了“陈毅担架队”支援孟良崮战役的典型,带动了成千上万支前的“担架队”、“送粮队”,冒着生命危险,承担起弹药、粮食等物资和伤员的运送任务,整个孟良崮战场上,支援共产党军队作战的支前民工达到69万人。为社会广为知晓的“沂蒙红嫂”永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沂蒙母亲”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沂蒙六姐妹”不顾生死抢救八路军战士。这些典型事迹,无疑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典型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也不停地奋斗着、奉献着,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涌现出许多新的典型,谱写下新的篇章。“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955年至1957年,毛主席主席三次亲笔批示,肯定推广莒南县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村的典型经验,指导建国初期的农村农业、办社和扫盲、学文化技术工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国人民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新中国建设当中。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受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为整个沂蒙老区的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1990年4月,省委组织首场沂蒙精神报告会,选取了刘加坤、卢翠秀、闫维深、杨振刚、刘洪明五个先模人物代表,作了典型事迹报告。随后又为省市机关干部、企业职工、部队指战员和高校师生作了七场报告,每场报告都生动感人,省委领导同志赞扬报告团为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送上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可以说,沂蒙精神报告团树立的典型,开创了弘扬沂蒙精神的先河,具有巨大的首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平邑县九间棚村,坐落在天宝山区海拔600多米的龙顶山上,道路不通,无水无电,人们生活十分贫困。1984年以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加坤等9名共产党员的带领下,修路架电通水,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9名共产党员被誉为“九柱擎天”塑造了农村基层党员的群体形象。1989年3月1日,中共临沂地委召开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地委书记王渭田要求总结1988年举办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区巡回报告的做法,继续宣传一批典型,之后又提出把九间棚人“团结奋斗,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加以总结、宣传(1998年12月中国大地出版社《中共平邑县历史大事记》)。随后,中共临沂地委组织部、宣传部在全区培养总结推广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1989年11月21日,中共临沂地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全区广泛开展学习九间棚活动的意见》,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广泛学习九间棚精神;中共平邑县委于12月1日作出决定,要求全县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九间棚精神的活动,从此九间棚精神由临沂传播到全国各地。199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九间棚啊,你真了不起》的通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写信给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赞扬九间棚村共产党员公而忘私的事迹。7月21日,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锦报道了《公而忘私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宋平写信赞扬九间棚村党员》,《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这一消息和宋平同志的信,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据统计,自1989年至1991年三年中,到九间棚考察参观过的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超过100万人,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1988年7月1日,中共临沂地委授予九间棚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89年、1991年、1994年、2006年四次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0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五部委联合在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即“莱西会议”),临沂地委推荐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加坤参加会议并作重要发言;1991年1月31日,中共临沂地委作出《关于在全区农村开展创建九间棚式先进党支部活动的决定》,地委《决定》发出后,全区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创建九间棚式先进党支部活动,到1994年6月,全区有540个农村党支部被地委命名为九间棚式党支部。 “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1996年,该村党支部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现在该村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并开发了金银花产业,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王廷江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又一重大典型的推出。王廷江放着“百万富翁”不当,甘愿将自己600多万的合法收入无偿献给集体,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江泽民同志1992年7月28日视察临沂时,召开了老党员、老干部和先模人物座谈会,在听取了王廷江事迹后,连连称赞:“了不起”、“不简单”、“好样的”,并在多种场合赞扬王廷江的这种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1994年9月8日上午,江泽民同志在出访乌克兰接见乌克兰大使馆人员时讲述了一个感人的例子,在沂蒙山区,有位农民少年时家境困难,曾讨过饭。前些年由于他经营有方赚了几百万块钱,但他把这笔钱全部用来兴办村里的集体企业。我问他,你为什么想到要把钱拿出来办集企业呢?他回答说,一个人赤条条来,最后还是赤条条去,村里大伙儿还比较穷,我个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一个农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我是很感动的。我们应该提倡和鼓励这种精神。”(中共临沂市委主办《当代沂蒙》1996年增刊第1期)1993年、1994年,地委委员、宣传部长李延华组织力量研究深化典型宣传,要求弘扬沂蒙精神要从本地出发,做结合的文章,找准切入点,在突出特色上做文章,选树一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先进典型,使弘扬沂蒙精神活动具体化。特别是总结推广了靠艰苦创业起家,靠改革开放腾飞,被誉为“山东第一镇”的罗庄镇;着手总结罗庄镇沈泉庄村的经验,特别是挖掘王廷江先进事迹。这为以后树立王廷江这一典型奠定了基础。1996年七八月份,市委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对王廷江先进事迹进行了调研和总结,市委宣传部组成由徐志顺、赵广建、冯增田、陈一兵、张贺春等同志参加的调研小组,深入罗庄区沈泉庄村41天详尽调研王廷江同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事迹,由市委副书记李祥栋任团长,组成了王廷江、李桂祥、左洪涛、孙成满、彭振华5人的“王廷江事迹报告团”。8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部、北京市委和山东省委在北京联合举行王廷江同志事迹报告会,来自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党员干部2000多人汇聚一堂,听取了王廷江这位新时期农村艰苦创业的带头人的先进事迹,丁关根等领导同志出席并与报告团成员座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作了大篇幅的系列报道,《人民日报》配发了《一个支书一杆旗》的评论员文章。随后报告团在全国进行了巡回报告,推动沂蒙精神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进入新时代,沂蒙大地更是典型辈出。以兰陵县代庄村王传喜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新农村,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共同脱贫致富,谱写了弘扬沂蒙精神的新篇章。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沂蒙人民仍然发扬沂蒙精神,无私地支援湖北和武汉抗击疫情。从1月25日大年初一第一批出征援鄂,共派出五批77名医护人员,圆满完成了援鄂抗疫的任务。4月5日,市里隆重举行援鄂返临医务人员欢迎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庆斌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援鄂医务人员及其亲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问候。他说:“铁肩担道义,披星踏征程。你们舍下了“最舍不下”的儿女,离开了“最离不开”的爱人,放下了“最不放心”的父母,带着“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带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情厚谊,带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大爱,与湖北人民同心战“疫”,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彰显了为沂蒙而战、为齐鲁而战、为荆楚而战、为人民幸福安康而战的责任与担当。你们用生命护佑生命、用热血共筑长城,凝聚起医者仁心的“硬核”力量、定格为大爱无疆的“高光”时刻,不愧是最美逆行者,不愧是最可爱的人。”(2020年4月7日《临沂日报》)4月29日下午,“发现榜样·临沂市抗击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报告会由《致敬最美逆行者》、《夫妻同心 “疫”路同行》、《众志成城战疫情 逆行前方保供应》等10个专题组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抗疫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真实动人的事迹深深感染着观众。市委书记王安德同志在会见疫情防控先进人物代表和宣讲人员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抗疫英雄们坚决响应中央号召和省委要求,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弘扬沂蒙精神,奋勇投身抗击疫情,被称赞为‘最美逆行者’。”(2020年4月30日《临沂日报》)抗击疫情的典型所表现的奉献精神,激发了全市人民敢于担当、勇往直前,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提供了精神力量。
典型精神的带动力量是无限的。沂蒙人民的典型代表,都是以自觉奉献为荣,以吃苦耐劳为贵,以奋勇争先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丰富了沂蒙精神,升华了沂蒙精神,赋予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
一是沂蒙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红色基因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演变为全社会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尽管时代在变,但老区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丝毫没变。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建立了18处现场教学点,每年培训干部主题班次5000多个4万多人。7686名“第一书记”蹲驻2522个行政村、4527个自然村抓党建、促发展,指导纳新党员5876名,新发展集体增收项目5224个;8.6万名干部“结亲连心”270万户群众,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沂蒙红色基因被新华社称为“中国扶贫精神”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红色基因是一心为民的先进性基因,确保红色基因始终流淌在广大党员干部血脉中,我们党就能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是沂蒙老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从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战天斗地,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攻坚克难,沂蒙人民始终保划着燃情岁月的那么一股拼劲,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凯歌。1985年至1994年,结束了近40年粮食统销的历史,农业农村进入发展关键期, 目前,创建沂蒙美丽乡村300多个。改革开放初期,临沂地区13个县中有7个贫困县,198万人年均纯收入150元以下,沂蒙人民奋斗拼搏10年,于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到2017年全市新一轮脱贫攻坚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3.3万人。 改革开放初期,临沂创立了社队企业,发展了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1993年全市二产增加值首次超过一产,到目前民营经济成为临沂经济的“半壁江山”,建成物流配载线路2000多条,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商城国际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市场交易额达到4551亿元,物流总额达到6710亿元,“大美新”临沂积蓄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临沂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构建了“南工、北文、中商”的功能布局,“现代商贸城、滨水生态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不断彰显。“以水为魂”做文章,形成了120平方公里的水面和“六河贯通、八水绕城”的城市景观。同时把临沂厚重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先后规划建设书法城、书圣阁、兵学城、博物馆、文化中心、大剧院、皇山公园、沂蒙精神纪念馆、临沂商城发展史展馆等,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增进了群众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2004年以来,加快“一创六建”城市建设,努力奋斗8年,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荣获中国书法名城、市场名城、地热城、温泉之城、板材之都、物流之都等称号,沂蒙精神和沂蒙文化塑造了灵魂引导作用。
三是沂蒙人民的生活水平焕然一新。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富裕美好的幸福生活。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当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1.2元增加到33266元,全市医疗卫生机构75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率达到92%,全民义务教育是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完成任务的地级市,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增强。
沂蒙精神,作为在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和发展的新的思想意识,既是这一历史时期政治和经济的产物,又给予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和有力的推动。具体说来:一是发挥了坚定人们政治信念的教育功能,二是发挥了振奋人们精神的激励功能,三是发挥了规范人们言行的约束功能,四是发挥了促进思想解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功能。“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9页)任何一种精神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是精神的作用和意义又往往超越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沂蒙精神虽然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它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