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改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之一

2024-02-10 0 362

碧绿的群山、清澈的小溪、闲适的古村、淳朴的民风……如今的浮梁县瑶里古镇,展现给人们的是这方山水的灵秀古韵。去过瑶里的人都知道,这里曾是著名的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举国上下形成了全面抗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并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为了顺利完成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遵照中央指示,派陈毅同志于1937年11月至1938年2月,亲临瑶里,指导新四军瑶里改编工作。这便是著名的瑶里改编。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表示,瑶里改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之一。

 “一河两党”谈判达成四条协议

一条清澈见底的瑶河,将皖赣边陲山镇瑶里一隔为二。河西以吴氏宗祠为联络点,是红军游击队的天下。河东以程氏宗祠为据点,是国民党的地盘。虽说国共两党各有各的政治主张,但一直保持着“你不跳马,我也就不举卒过河”的局面。

1937年10月中旬,河东河西分别接到关于“国共合作共御外寇”的指示,双方合作谈判地点设在皖南祁门的舍会山。10月底,根据上级党组织与陈毅同志的指示,皖浙赣边区红军以李步新、江天辉为代表,与国民党当局闽浙赣皖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代表、驻瑶里别动大队大队长张甫成,在祁门舍会山正面接触,进入谈判。此前,为了便于谈判,根据陈毅同志的指示安排,红军代表提议,由国民党地方当局从瑶里的江家下到祁门舍会山的梅树坞架设了一条专用电话线。谈判是在舍会山和瑶里,通过双方代表当面协商和电话联系两种方式进行的。

双方代表在祁门舍会山初次会面,列出谈判议项,而后在瑶里举行正式谈判。几个回合下来,双方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四条协议:1.国民党当局停止向红军游击队进攻,撤退在根据地周围的一切驻军,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通行无阻;2.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封锁,恢复群众生产自由;3.释放一切“政治犯”;4.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停止与当局的敌对活动,其全部给养由国民党当局负责。

谁知这边谈判才刚刚结束,那边国民党地方当局就急不可待,特别是闽浙赣皖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刘建绪,更是不断催促游击队下山改编,但遭到李步新、江天辉的严词拒绝。

国难当头,国共合作事关民族存亡,皖赣特委决定派李步新、江天辉去南昌,当面向项英、陈毅汇报谈判结果,请示下一步工作。

  陈毅亲赴瑶里指导游击队改编

李步新、江天辉从瑶里出发,经婺源到浙江衢州,乘火车辗转至南昌,将有关谈判情况向陈毅做了汇报。陈毅对皖赣特委的工作非常满意,随即问起皖浙赣边区还保存了多少武装力量。当得知还保存了350余人时,陈毅称赞“不简单”。

李、江同时向陈毅诉说了游击队下山工作难做,许多队员对改编不理解,对《告南方游击队公开信》中关于“国共合作”之说仍有疑虑。陈毅说:“而今,大敌当前,是救国救亡之险要关头,我们当以民族利益为重。这样吧,我随你们一同回山里。”

1937年11月下旬,陈毅由李步新、江天辉陪同,从南昌来到景德镇,与国民党浮梁地方当局商洽有关红军游击队改编和在景德镇建立新四军办事机构等事宜。

随后,陈毅由李步新、江天辉陪同,先翻山来到瑶里长岭,看望了地下党组织领导汪振丰的家人,之后被皖赣特委警卫排长邹志诚奉命迎接,上了祁门舍会山。

陈毅在皖赣特委会上,传达了党中央指示,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并向已调集舍会山的红军讲了话。根据陈毅的指示,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改称“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各路红军游击队先行在祁门舍会山集结,等待接受改编。

红军游击队下山了,首先到达的是由王庆丰、李步新、江天辉、杨汉生带领的皖赣独立营与活动在祁浮婺休一带的红军游击队150余人,第二批到达的是由熊刚带领的原皖浙赣红军独立团的一部分队伍和阙怀仰带领的红军梭镖队50余人,最后一批到达的是由都湖鄱彭中心县委书记田英带领的红军游击队150余人。3支红军游击队会合后,总兵力达到350余人。

  陈毅与胞兄陈孟熙握手言和成佳话

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指示:红军游击队改编时机已经成熟,应尽快下山改编。从便于扩军训练、交通给养,能尽快开赴抗日前线考虑,陈毅同志经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商洽,决定把靠近彰公山的瑶里作为新四军改编地。

1938年1月底,在陈毅的部署安排下,红军游击队350余人从舍会山开到瑶里,驻扎在瑶河西岸的吴家祠堂、敬义堂、宏仁寺等处,准备接受改编。当时已近年关,当地老百姓把准备过春节用的鞭炮拿出来燃放,热烈欢迎工农子弟兵进驻瑶里。

也正赶上这时候,陈毅的胞兄陈孟熙(国民党川军上校)从景德镇赶到瑶里。兄弟俩久别重逢,在何家旮的敬义堂楼上,同住一室,共叙家常,畅谈国共合作抗日大事,一直聊至深夜。

第二天,在瑶里吴家祠堂召开的欢迎大会上,陈毅兄弟俩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陈孟熙站在祠堂的戏台上说:“我和陈毅,一个是国民党,一个是共产党,现在日本鬼子打我们,是因为我们家里不和。"家人不和外人欺",因此,兄弟之间要团结,国共两党要殊途同归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

陈毅对着祠堂戏台旁写着的“礼义廉耻”四字又讲开了:“这是2700年前齐国的管仲给齐桓公建议的第一句话,"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今天读"礼义廉耻",这个"礼",就是国共两党要以兄弟礼待,不计前嫌,抛开积怨,共同抗日;这个"义",就是我中华民族之大义;这个"廉",就是心地坦荡问心无私;这个"耻",就是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共同抗日,共雪国耻!”

战士们纷纷举起手中的枪和梭镖长矛,群众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陈毅与胞兄陈孟熙握手言和,相拥相抱,这也成为抗战史上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

 改编后诞生的部队 开赴苏南抗战前线

1938年2月初,陈毅在瑶里召开了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抗日方针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指示,宣布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正式编入新四军序列,调整了皖赣特委领导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同时,在瑶里程家祠堂还召开了各界群众抗日动员大会,陈毅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

2月10日,集中在瑶里参加改编的全体红军战士,以及当地许多群众,在瑶里吴家祠堂召开抗战誓师大会。经过瑶里改编,皖浙赣边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下辖7、8、9三个连。熊刚任营长,张振东任副营长,刘玉林任军事教导员。改编期间,由于地方党组织的宣传动员,加上陈毅同志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怀和军事才能的影响,许多热血青年慕名而来,不到20天,就从祁门、景德镇等地扩军200余人。这时,部队共有550余人、机枪3挺、步枪200余支、短枪30余支,但多数人还是背大刀,执长矛、梭镖。

2月10日下午,瑶里改编后诞生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550余人,浩浩荡荡,在李步新和熊刚的带领下,告别了瑶里的父老乡亲,告别了支持和养育他们近十年的革命根据地,启程开往新四军集结地皖南岩寺集训,不久后就挺进苏南敌后进行英勇的抗日斗争。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陈艳伟 陈文秀 实习生聂孟吉 刘欣子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学习时间-让工作学习生活更高效 综合资料 瑶里改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之一 https://learningtimes.cn/964.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